互联网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购买想要的东西。也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电子商务平台来获取订单。尤其对文具外贸出口而言,电子商务凭借着成本低、速度快等特点已经对国际贸易活动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越来越多的的企业选择使用电子商务平台来提高销量,那么,如何合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来提高销量呢?
无论是挑选B2B平台或是自建网站,在选择好平台后。剩下的就是如何运营的问题了。同样一个平台,对有的企业行之有效,有的企业却使用效果吃力还打折扣。是否重视平台的运营起到主导作用。平台的运营无外乎需要认真研究,找到平台对产品有用的目标点,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方案,有了电子商务平台的营销基础,企业的营销效果会事半功倍,到时,就是企业花最少的钱,成为了最大的受益人!
1.了解规则
任何一个平台,都有一套运营的规则,对于诸多文具厂家来说,了解这个平台的游戏规则很有必要。在了解规则后迎合规则进行运营,从而提高自身文具产品和企业品牌的曝光率。才能
2.产品信息齐全
产品信息一定要齐全,让消费者能获知更多产品的有用信息。详细的产品信息或图片能有效的吸引消费者,而且精准度更高。
3.企业诚信
当然,更重要的是产品的质量要过关,如果产品质量没保障,即便平台上描述再好,排名再高,也只能做一次性交易,严重的还会影响企业的声誉。企业一定要诚信。现在诚信已经成为制约电子商务交易的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所以企业的各项证书要全面且真实,不能造假。
4.勤于维护
很多企业都在注册了企业商铺之后,较少维护。一个很少维护更新的平台相当于一个“僵尸店”。这无异于错失很多订单良机。商铺的负责人应该勤于商铺的维护,及时更新产品,更新资讯。以此吸引更多消费者。另外,在客户垂询的时候,反应一定要快,如果客户在看到你的产品信息之后,连续三天都联系不到你,那这个交易的希望就非常的渺茫,即使事后有再多补救也不能挽回!
5.团队协作
一个好的运营绝非一人能成,一个团队的协作是避免不了的。毕竟如今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也需要去推广,要舍得为自己的产品打推广,企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制定一些推广计划让团队去推广,让更多的客户主动找上门来。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今日指出,近日公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包含六大方面的亮点。其中,首次提出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个指标,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进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公安部副部长黄明、财政部副部长刘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齐骥介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基本情况,并答记者问。
徐宪平指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显著成就,也积累了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现在城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质量不高、粗放扩张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走出一条新路。新型城镇化的“新”认为主要有六个方面:
第一,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去年中国城镇人口有7.3亿,其中包含2亿多农民工及其家属。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是他们未能享受城镇居民的待遇。所以《规划》提出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通过实施居住证制度,使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能够享受相应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所以《规划》首次提出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个指标,这是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进步。
其次,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也是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工业化是发展的动力,农业现代化是发展的根基,信息化为发展注入新的元素和活力,城镇化是一个载体和平台。新四化相辅相成,融合互动,从而推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第三,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中国东部地区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但现在面临的生态环境压力和国际竞争压力在加大,需要调整优化转型升级。
《规划》提出,在中西部资源(行情股吧买卖点)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要培育发展若干新的城市群,如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城市群等城市群,引领国土空间的均衡发展,培育区域新的增长极。从城市的布局来看,现在中国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已经达到了142个,1978年时只有29个。其中,10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六个,世界上也就是25个,500万-1000万的城市有10个。一些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与综合(行情专区)承载能力的矛盾在加剧,需要进行有效的调控。规划提出,要通过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连接,加强产业和公共资源布局的引导,适当疏散转移特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经济、人口的能力。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要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第四,强调生态文明,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第五,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要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的禀赋,体现差异性,倡导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要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特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建设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时代特色鲜明的人文城市。
最后,徐宪平强调,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推进人、地、钱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逐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及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通过改革来释放城镇化的发展潜力,为新型城镇化注入活力和动力。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根据代表委员们的审议讨论意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作为6处重要修改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会场外,该话题也快速升温,3月12日,在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农村处的召集下,一场有关如何“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座谈讨论在热烈进行。
农业职业教育仍处弱势
“在我们当地农村的初三毕业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一普中、二技工,实在不行去打工,肯定不会去学农’。”河北邢台农校校长关林柏说,目前农业类的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是弱势,青年学生不愿意选择农业专业,特别是中职的农业专业。
在“谁来种地、地怎么种”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国家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一项重大战略,通过构建职业农民队伍,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人力基础和保障。而要想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必须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力度。
然而从目前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发展来看,情况并不乐观。“以河北为例,到2008年末,由于纷纷合并、升格或更名,全省农业中学数量已由原来的200多所下降到4所,15所农业中专保留下来的仅有3所,主要是招不到学生。”关林柏担心,照这样下去,农业教学的阵地就要消亡。
中职教育全免费,农业高职为何不能享受
“职业教育的目的首先是培养有技能的劳动者。”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教育处调研员张景林认为,农业高职中职教育都是培养劳动者,不是培养干部;农业职业教育是培养农业后继者,不是跳龙门;未来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教育的方向。为此,要给农民“接地气”的职业教育。
一方面是青年学生在农村易陷入“养猪不如嫂子,种地不如老子”的尴尬,而另一面,是务农农民对技术的极度渴盼。“农户八分地盖个大棚,有的一年收入20来万,有的就只有几千块,差别在哪?就在技术。”
为此,与会人员也提出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培养的学生不从事农业生产,务农农民上中高职渠道不畅通,得不到教育。”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副校长刘天金介绍,国家对中职已经全免费,农业高职也在研究助学政策问题。“但在这样的大政策下,农民学员还是不能享受助学政策,想学的得不到支持。”
吉文林所在的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是国家级农业示范校。据他介绍,该校70%专业都是动科、动医、食品药学、水产加工、园林、农经系等农业专业。在校生规模10000多人,教师1000多人。但即便是示范校,他们也面临着“招生难、生源差,教学经费不足、农学专业经费补助不到位”等共性困难。
职业院校涉农专业需要政策倾斜
大家认为,农业的现代化,需要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等高素质农业人才。要走农业现代化之路,离不开涉农专业职业教育的现代化。
为此,与会人员认为,要达到“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目标,应优先解决“谁来种地”的人的问题,建议参考国际惯例,国家尽快出台相关购买新型职业农民学习培训成果的财政支持政策,优先解决补齐提高现代科学素质的短板问题。
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副会长彭建明建议,农口职业教育要由中央统一标准,可参照贵州“将不同行业的职业学校集中在一起,建立职业园区,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安排”的做法,来解决“谁来用现代科技好好种地”问题。另外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农口师资定向培养,将中职、高职教师分别委托给不同学校进行培养,特别是对西部等地基础条件、师资较差的职业教育,需要政府重视和项目扶持。
张景林也认为应该给予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和合作企业政策倾斜。“对职业院校的涉农专业在拨款标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学生学费退减免、毕业生就业升学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提高涉农专业的吸引力;研究制定针对农业企业的税收、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提高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巩固率、对口率和收入水平。”
农业职教发展的关键何在?在张景林看来,聚焦内涵建设和深化产教融合很重要。“农业职业院校要加强办学特色、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实验基地、教学资源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同时建成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长效机制,推进农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