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弘福寺、世纪金源广场,当这些贵阳地标被钢笔线条一笔笔勾勒出来的时候,你很难想象一支简单的黑色钢笔也能描绘出如此精美的建筑,这是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美术系大二学生郑涛眼中的贵阳,两年来,他用自己独有的方式记录着这个城市。
伙伴眼中的怪小孩
1990年,郑涛出生在兴义一个农村家庭,自打郑涛记事起,三间木板房,其中两间还是泥巴地的家始终一贫如洗。但没有文化的父亲却深知知识的重要,送三个孩子上学让这个本就贫苦的家庭更加不堪。
也许是家庭太过贫穷的自卑心作祟,从上一年级开始,郑涛就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愿与其他同学玩耍。
“无聊时我就喜欢看美术书,看着看着就自己拿铅笔在画画本上画。”郑涛说,就是从那时开始,他与画画再也分不开,哥哥姐姐的画本、家中的废纸都被他“霸占”,偶尔2角钱的零用钱也被他一点点攒起来,等到赶场天买几张大一点的水纸用来画满意的作品。
四年级,虽然买不起色彩缤纷的水彩笔,但父亲花3块钱给他买的一支钢笔也让郑涛如获至宝,钢笔画的练习也就从那时开始与他“相伴相依”,郑涛说之所以选择钢笔画一是易保存,二是不花钱。于是不爱出门,不爱和人打交道,只在家中认真画画的郑涛成了村里同龄伙伴眼中的怪小孩。
绘画梦照进象牙塔
从最初的临摹开始,郑涛渐渐有了自己的风格,画村里、照片里或者想象中的建筑是郑涛最擅长的。初一学校的一场校园画画比赛里,郑涛崭露头角,一幅校园周围建筑的钢笔画获得了学校的特等奖,这也更坚定了他画画的决心和梦想。
“理科成绩实在太烂,每天又要抽一两个小时画画,老师们都开始找我谈话,说什么成绩不好画画也当不了饭吃。”进入高中后,由于偏科严重,不少老师劝郑涛放弃画画,争取上个好大学才是根本,几经犹豫,郑涛始终没有放下心中的梦想。
高二分科之后,郑涛的成绩终于有所好转,专业成绩名列前茅的他渐渐成为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2009年的夏天,高考过后,郑涛在专业老师的建议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四川美术学院。“通知书寄来时一家人都高兴坏了,特别是爸爸,非常骄傲。”郑涛说,但让自己万万没想到的是大学学费会那么贵,2万块钱的学费压得郑涛喘不过气,但面对病倒在床的父亲,学费的事他只字未提。
9月初,郑涛在父亲的热切期盼中,郑涛踏上了开往成都的火车。
从天堂跌落谷底
2009年,于郑涛而言,原本是充满希望、开启人生新篇章的一年,但那一年,他从却天堂跌落了谷底。
“如果父亲晓得了学费肯定砸锅卖铁也要让我读,但是我不能接受,更何况就算把我家卖了也还是不够。”在校20多天后,由于实在凑不出学费,郑涛毅然瞒着家里选择了退学,独自前往浙江,开始长达两年的打工生活,期间从未回家。
搬砖、和泥,一无所有的郑涛只能下苦力讨生活。“家里一直以为我在学校上学,直到半年后我打电话回家他们看到电话号码显示区域不对才开始怀疑。”无奈之下,郑涛只能将退学的事告知了家里,从来没主动给郑涛打过电话的父亲在电话里哽咽地说以后再也不管郑涛的事,虽是责备,但郑涛还是听出了父亲深深的愧疚。
尽管生活不尽如人意,梦想依旧残缺,但郑涛仍然没有放弃他的梦想。每到周末,郑涛就会带上纸币和简单的食物前往海边,一个人坐在海边画一整天。
2011年,郑涛带着两年打工攒下的4万元钱踏上了回家的归途。
走之前,他在海边用一把火烧掉了两年来画下的近600幅画。“我想是时候放弃了,生活还要继续。”郑涛说,那一刻,他决定放弃此前一直追求的梦想,向现实低头。
重新出发的梦想
回到家的郑涛原本想在离家近的地方找个工作,方便照顾年迈多病的父母。但父亲却在此时向他提出了“要求”——重新考大学。
经过家人几天的劝说和思想斗争,郑涛艰难地决定重拾拿起画笔和课本,完成残缺的梦想。靠着两年前年的记忆,郑涛独自在家完成了专业知识和文化课程的复习。
2012年9月,郑涛被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美术系录取,他再次踏上了前往大学的火车。这一次,他带着打工挣来的4万元钱,他不再彷徨也不再恐惧。
进入大学后的郑涛在经过系统的学习之后,对画画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有了更多的时间画自己喜欢的建筑和机械类钢笔画。
2013年,郑涛的钢笔画《机械》入选了《中国创意设计年鉴》。“我灵感来的时候,可以连续画10多个小时,我从来没有这么自由地画过画。”郑涛说,大学生活比他想象中的还要美好。
经过心理老师的辅导,原本孤独、多愁善感、不善于交际的郑涛也逐渐和同学们打成了一片,看着展现在记者面前的一幅幅钢笔画作品,腼腆的郑涛笑容灿烂。
对过去,郑涛说他从不后悔;对未来,郑涛说他信心期待。
郑涛感言
“与铅笔画的反复修改不同,钢笔画一下笔就很难再改,要么放弃,要么继续,就像人生,再苦再难都只有坚持。”
——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