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业杂染(51):<\/p>
业过患<\/p>
<\/p>
作者 · 观诸法如<\/p>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p>
业过患<\/p>
业过患云何?<\/p>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二(之下):第 九 、 「业 过 患 」 中 :<\/p>
「业」的「过患」,造了业会有什么过患呢?先问「业过患云何」?<\/p>
一、学七种<\/p>
一、一、标列<\/p>
当知略说有七过患:谓杀生者,杀生为因,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现法后法罪,受彼所生身心忧苦。<\/p>
「当知略说有七过患」,做了错误的事情,应该注意它是有过患的,什么过患呢?「略说」,要略的说一说,有七种过患。「谓杀生者」,我们举出做了什么错误的事情呢?假设说这人是杀害生命,若做了这种事情。「杀生为因」,杀害了一个生命,他有七种过患。那七种呢?「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能为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现法后法罪,受彼所生身心忧苦」,有这七种过患。<\/p>
二、随释<\/p>
一、一、能为自害<\/p>
云何能为自害?谓为害生发起方便,由此因缘便自被害,若被系缚,若遭退失,若被诃毁,然彼不能损害于他。<\/p>
先解释「能为自害」。<\/p>
「云何能为自害」呢?若杀害了一个生命,这件事对我自己有害,有什么害呢?「谓为害生发起方便」,这个人有预谋,我要去杀害这个人,做这个计划,做好了计划,就开始行动了,就是「发起方便」,就是行动,发起去杀害那个众生的行动。「由此因缘便自被害」,要去杀害对方的时候,结果被对方杀害了;有人去打老虎,结果被老虎咬了。<\/p>
「若被系缚」,或者自己被人绑起来了。「若遭退失」,或者自己有什么特别功德的地方,就失掉了;我失掉财富了;或者我有什么地位,因为我去杀人去了,结果人还没有杀到,我的地位没有了,「若遭退失」。「若被诃毁」,做了恶事,社会上的舆论就指责你,「若被诃毁」。「然彼不能损害于他」,想要伤害对方,结果被对方害了,伤害自己了,这就叫做自害,「能为自害」。<\/p>
一、二、能为他害<\/p>
云何能为他害?谓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损害他;由此因缘,不自被害乃至诃毁。<\/p>
这是解释第二种「谓即由此所起方便」,也就是说这个人有预谋,然后按照自己的计划,就开始行动了。计划得很周密,采取行动很厉害,对方措手不及,就把对方害了,「能损害他」,把对方害了。「由此因缘,不自被害乃至诃毁」,这样子自己没有受到对方的伤害,也没有什么系缚、退失、诃毁的,这些事情没有,他做得很成功,就是对方受他害了,这是一种害。<\/p>
一、三、能为俱害<\/p>
云何能为俱害?谓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损害他;由此因缘,复被他害,若被系缚乃至诃毁。<\/p>
怎么叫做「俱害」呢?「谓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损害他」,把对方伤害了。「由此因缘,复被他害」,伤害了对方,同时对方也伤害了你,所以叫做「俱害」。「谓即由此所起方便,能损害他;由此因缘,复被他害」,就是「若被系缚乃至诃毁」,两败俱伤而成俱害。<\/p>
一、四、生现法罪<\/p>
云何生现法罪?谓如能为自害。<\/p>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二(之下):「生 现 法 罪 : 谓 如 能 为 自 害 」 者 : 起 杀 加 行 , 杀 业 未 成 , 现 被 他 害 , 当 来 未 必 受 , 未 成 重 业 故 。 又 如 在 异 生 、 先 行 杀 等 , 被 他 现 害 , 后 得 入 圣 、 不 受 后 罪 , 或 得 转 后 果 , 于 现 身 受 、 后 更 不 受 , 如 鸯 掘 摩 罗 等 , 亦 名 : 现 法 罪 。 指 同 如 前 : 能 为 自 害 , 故 云 「谓 如 」 也 。<\/p>
怎么叫做「生现法罪」呢?「谓如能为自害」,现在的生命体就有罪过,就好像是自害一样,现在就有苦恼。<\/p>
一、五、生后法罪<\/p>
云何生后法罪?谓如能为他害。<\/p>
把对方害了,还有后遗症等着你,将来也是没有完,还有后患,「后法罪」,将来一生,这笔帐还要再算一算的,那就是「后法罪」。不只是今生,人的生命,不是中断了的,还有后生,后生一直延续下去的,你杀害他,将来他有因缘还来伤害你的,这是「后法罪」。<\/p>
一、六、生现法后法罪<\/p>
云何生现法后法罪?谓如能为俱害。<\/p>
「谓如能为俱害」,互相的伤害,互相都受到害害。现在有苦恼,将来也还是没有完的,人与人之间的恩怨,一直相续下去没有完的,就是一直相续下去。只有遇见佛法以后,修学戒定慧,断除自己心里的贪瞋痴,这时候和任何人的恩爱,任何的怨,都可以停下来,不然的话,没有停止那一天的。<\/p>
一、七、受彼所生身心忧苦<\/p>
云何受彼所生身心忧苦?谓为害生发起方便,而不能成六种过失,又不能办随欲杀事,彼由所欲不会因缘,便受所生身心忧苦。<\/p>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二(之下):「 受 彼 所 生、 身 心 忧 苦 」 中 : 「 六 种 过 失 」 者 : 即 前 自 害 等 、 虽 为 方 便 , 而 不 能 成 : 生 身 心 忧 苦 。<\/p>
《瑜伽师地论略纂》卷第三:此 业 , 七 过 患 中 : 前 六 种 也 。 既 不 能 成 、 徒 积 忧 苦 , 空 加 方 便 、 不 成 事 故 。 「不 能 辨 」 者 : 无 不 称 心 。<\/p>
「云何受彼所生身心忧苦」呢?「忧苦」,身是苦心是忧,当然有忧就是有苦,有苦也就有忧,就是这样子。「谓为害生发起方便,而不能成六种过失」,为了要去伤害对方的生命,发出来行动,但是没有成功,「而不能成」。被对方害了,这个人心里不忧苦吗?这是「能为自害」。「能为他害」这件事,你若真的杀了人,被杀的人虽然就算是当时死掉了,他不能来报复,你心里安吗?心里也是不安的,这还是有问题的。这前面一共有六条,都有过失,不管你是那一条,你都是有过患的,身心都会有忧苦的。<\/p>
「又不能办随欲杀事」,这就指那第一条,你没能够成办,你心里面想要杀害的事情,那个事情没有做成,没有做成心里面也是忧苦。「彼由所欲不会因缘,便受所生身心忧苦」,这个人由于所要成就的事情因缘不具足,因缘不具足没成功,心里失败了,所以「便受所生身心忧苦」。<\/p>
韩清净《披寻记》:「受彼所生身心忧苦中六种过失者:即前已说自害等是。」<\/p>
身心忧苦中六种过失,就是前面已经说的自害、他害、俱害,生现法罪、生后法罪、生现法后法罪等。<\/p>
<\/p>
二、指广说<\/p>
二、一、约犯尸罗辨<\/p>
又有十种过患,依犯尸罗,如经广说应知。<\/p>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二(之下):「 又 有 十 种 过 失 、 依 犯 尸 罗 , 如 经 广 说 」 者 : 如 持 戒 故 无 悔 , 无 悔 故 心 安 , 心 安 故 猗 , 猗 故 乐 , 乐 故 定 , 定 故 得 智 , 智 故 、 见 如 实 等 十 种 功 德 。 翻 此 , 则 名 : 十 种 过 失 。 亦 可 : 犯 彼 沙 弥 十 戒、 所 生 忧 苦 , 为 十 过 患 。 从 初 所 犯 、 故 唯 说 十 , 不 得 受 具 故 。<\/p>
前面说七种过患,这底下说出来十种过患,所以这是广说。「十种过患」,《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有说明十种过患。「依犯尸罗,如经广说应知」,依所犯的戒,如经中详细的说明应该知道。<\/p>
韩清净《披寻记》:「又有十种过患等者:尸罗亏损由十因缘。谓由最初恶受尸罗律仪,乃至最后所受失坏。声闻地中广辩其相。(陵本二十二卷八页)由彼因缘,成十过患,是故此中作如是说。」<\/p>
十种过患,是说犯戒会从恶受尸罗律仪,受的是恶戒就会有太极沈下、太极浮散、放逸懈怠、发起邪愿、轨则亏损所摄、净命亏损所摄、堕在二边、不能出离、所受失坏等,如《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中详细说到尸罗亏损的十种因缘。总之犯了戒,心里就会烦恼、后悔、恶作,就不会得定,而且有种种邪见,不能出离三界,将他所受戒的种种的好处都破坏了,由这样的因缘,会生出十种过患,所以此处作这样说。<\/p>
1、《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先于尸罗善清净故便无忧悔;无忧悔故欢喜安乐;由有乐故心得正定;心得定故能如实知、能如实见;如实知见故能起厌;厌故离染;由离染故便得解脱;得解脱故证无所作究竟涅槃。」<\/p>
2、《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二:「又即如是尸罗律仪,由十因缘,当知亏损。即此相违十因缘故,当知圆满。云何十种亏损因缘?一者、最初恶受尸罗律仪。二者、太极沈下。三者、太极浮散。四者、放逸懈怠所摄。五者、发起邪愿。六者、轨则亏损所摄。七者、净命亏损所摄。八者、堕在二边。九者、不能出离。十者、所受失坏。......」<\/p>
二、二、约犯五事辨<\/p>
又有四种不善业道,<\/p>
释遁伦集撰《瑜伽论记》卷第二(之下):「 四 种 不 善 业 道 」 者 : 即 五 近 事 戒 中 、 前 四 支 戒 : 身 三 、 语 一 , 业 道 性 戒 。 饮 酒 是 遮 , 故 此 别 说 。 「 阐 地 迦 」 者 : 近 事 之 名 。 此 无 所 译 , 故 存 梵 本 。<\/p>
又有四种不善的业道,就是杀生、偷盗,乃至欲邪行,乃至说谎话这些事。<\/p>
韩清净《披寻记》:「又有四种不善业道者:谓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业道应知。」<\/p>
四种不善的业道,包括杀生、不与取、欲邪行、妄语业道,应该知道。<\/p>
及饮诸酒以为第五,依犯事善男学处,佛薄伽梵说多过患应知,广说如阐地迦经。<\/p>
「及饮诸酒」这就是第五,那么就是五业,「以为第五」,这就是五种不善业道,但是饮酒是属于遮戒。「依犯事善男学处,佛薄伽梵说多过患」,佛就是依据犯了这五种罪过的事情。「善男学处」,善男子、善女人应该学的这五戒,若是毁犯了,「佛薄伽梵」说有很多的「过患应知」。<\/p>
「广说如阐地迦经」,「阐地迦」是一个净事男的名字,在这部经里面说到受持五戒,若毁犯了有很多的过患。<\/p>